1. 首页 > 旅行百科 >

落红不是无情物化_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

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的意思是: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,等到它化成了春天的泥土,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。

落红不是无情物化_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_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


落红不是无情物化_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


原文:

己亥杂诗·其五

[ 清 ] 龚自珍

浩荡离愁白日斜,吟鞭东指即天涯。

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

译文

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, 离开,马鞭向东一挥,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。

我辞官归乡,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,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,化成了春天的泥土,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。

注释

1、浩荡离愁: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,也指作者心潮不平。

2、浩荡:无限。

3、吟鞭:人的马鞭。

4、东指:东方故里。

5、天涯:指离京都遥远。

6、落红:落花。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,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。

7、花:比喻。

8、即:到。

赏析:

这首小诗将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,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,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。龚自珍论诗曾说“诗与人为一,人外无诗,诗外无人”(《书汤海秋诗集后》),他自己的创作就是的证明。

主旨: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,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、不甘沉沦、始终要为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。全诗移情于物,形象贴切,构思巧妙,寓意深刻。

扩展资料:

龚自珍(1792年8月22日-1841年9月26日),字璱人,号定庵。汉族,仁和(今浙江杭州)人。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,又号羽琌山民。清代思想家、诗人、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。

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、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。主张革除弊政,外国侵略,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。48岁辞官南归,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。他的诗文主张“更法”、“改图”,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,洋溢着爱国热情,被柳亚子誉为“三百年来流”。著有《定庵文集》,留存文章300余篇,诗词近800首,今人辑为《龚自珍全集》。诗作《己亥杂诗》共350首。多咏怀和讽喻之作。

参考资料:

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诗句,这句诗的意思是:凋落的花瓣虽然再也无法绽放,但它们并非不可用的无情物,它们在凋零之后,可以落地变成肥沃的春泥,滋润着下一季即将开放的花朵,也即凋落的花瓣化作了一种保护花朵的力量。

这句诗既是一种哲理观念,也是一种生命观念。它告诉我们,即使落叶凋零,也没有白费,它们有自己的用处和价值,而且给下一季的生命带来力量和生机。这也告诉我们,在生命的轮回中,没有一丝一毫的浪费,每一点每滴都是生命的延续,都有其必然的存在意义。

此外,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的意义也可以引申为,一个事物的消失和破灭并不意味着的终结,它们可以通过一种转化而得到新生和新的价值。这句诗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处世哲学,即要善于从事物的多个方面去看待、理解生命,勇敢地接受更多的选择和挑战。

我辞官回乡,如有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,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,化成了春天的泥土,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

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.(龚自珍)全诗!

龚自珍《已亥杂诗》

浩荡离愁白日斜,

吟鞭东指即天涯.

落红不是无情物,

化作春泥更护花.

龚自珍(1792~1841)晚清思想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.一名巩祚,字璱人.浙江仁和(今杭州)人.早年随父宦游、徽州、上海等地.二十七岁为举人,此后,五次会试落第.道光元年(1821)官内阁中书,任国史馆校对官.九年,始成进士.官至礼部主事.十九年,弃官南归.二十一年,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.著有《龚自珍全集》.

龚自珍生于乾隆五十七年,卒于道光二十一年,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,矛盾逐步加深和激化,但官僚地主、士子文人却还沉醉在“盛世”的迷梦之中,文恬武嬉,歌舞升平.龚自珍以犀利的笔触,无情痛陈朝堂内外的污秽、衰败.他在《西域置行省议》一文中指出,嘉庆以来国势陵夷,已是“日之将夕,悲风骤至”的衰世了.

作为一定时代和阶级的代表人物,龚自珍向封建提出了改革的要求.龚自珍在揭露和抨击衰世弊政和士林风气的同时,还提出了救时补弊的改革主张,他大声疾呼,“自古及今,法无不改”,“奈之何不思更法?”并提出一系列具体改革措施:淘汰冗员,将八股改为策试,加强大臣的权力,兴修水利等等.然而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使他无法超越封建制度的门槛,而是把这一切寄托在希望出现的圣君身上,劝说自动改革.

面对“外夷”强陵的时势,龚自珍产生了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.他和林则徐、黄爵滋一起主张严禁,建议林则徐赴广东禁烟.并申明这场反侵略自卫的正义性质:“此驱之,非剿之也”,“此守海口,防我境,不许其入”.

然而龚自珍的这些改良的主张不为封建统治者所接受,他在朝廷处境艰难,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(1839),龚自珍时年四十八岁,愤然辞官去京返杭.其后作七绝三百一十五首,统名《己亥杂诗》,是为自传式的组诗.《己亥杂诗》,是诗史上罕见的大型组诗,总结了几十年来师友交游、仕宦沉浮、著书倡说的经历,也是对沿途所见凋敝、民不聊生景况所发的感慨.他的诗有意境清新、词语瑰丽、高言快语的特点,然而为人们所推崇的还在于诗作中对时弊的无情鞭挞,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赞赏.

龚自珍是改良主义的先驱,虽至未得实现,但亦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,起了开启风气的作用.

在观上,他指出动乱的根源在于“贫富不相齐”.认为要改变这种不齐的现状,必须收拾“人心”.从而,要求改革科举制,多方罗致“通经致用”的人才,呼吁“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”.

在哲学思想上,阐发中天台宗的观点,认为“心、佛、众生,三无别”,提出人性“无善无不善”,“善恶皆后起”的一家之谈,为其收拾“人心”、重视“人才”的主张提供理论依据.

在史学上,发出“尊史”的呼吁.潜心于西北历史、地理的探讨,提出开发边陲、保卫疆域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主张,不益于统一的巩固,而且对清中叶以后西北历史地理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.

在文学上,提出“尊情”之说,主张:“诗与人为一,人外无诗,诗外无人.”一生愤世疾俗,发为诗文则汪洋恣肆,奥博雄峻,自成一体,一扫乾嘉以来“剽掠脱误,摹拟颠倒”的文风,对晚清文坛的影响甚大.

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,这种“牺牲小我,成就大我”的情,不正是龚自珍个人品质与人格魅力的写照吗!不论是身在朝堂,还是一介草民,他的心中都装着“家国天下”,一心只为天下计,只是随缘所处的位置不同罢了.然而,没有等到结束,这位近代改革的先驱者就与世长辞了.

后记:《名句演义》是樟青和环保发起的一个话题,它如春风拂面,它似微雨浸润心田.每读樟青的文章,感受深的不是写作技巧的高超,而是文字中彰显的一种精神,一种认真于事的态度,这将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.在此,我借龚自珍的《投送于庭》中的两句送与樟青:万人丛中一握手,使我衣袖三年香.

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.全诗

原文:

浩荡离愁白日斜,吟鞭东指即天涯。

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

选自《龚自珍全集》

译文:

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,离开,马鞭向东一挥,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。我辞官归乡,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,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,化成了春天的泥土,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。

赏析

这首诗是《己亥杂诗》的第五首,写诗人离京的感受。虽然载着“浩荡离愁”,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一份心力。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,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。

一方面,离别是忧伤的,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,故友如云,往事如烟;另一方面,离别是轻松愉快的,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,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。

这样,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,既有“浩荡离愁”,又有“吟鞭东指”;既有白日西斜,又有广阔天涯。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,互为映衬,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。

《已亥杂诗之一》

清·龚自珍

青山处处埋忠骨,

何须马革裹尸还。

落红不是无情物,

化作春泥更护花。

译文:青山处处埋忠诚骨,为什么需要战场马革裹尸还。我辞官归乡,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,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,化成了泥土,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。

龚自珍清朝思想家、文学家。一名巩祚,字璱人。浙江仁和(今杭州)人。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,又号羽琌山民。清代思想家、诗人、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行者。

扩展资料:

《己亥杂诗》是清代诗人龚自珍(1792-1841)创作的一组诗集。本诗是一组自叙诗,写了平生出处、著述、交游等,题材极为广泛,龚自珍所作诗文,提倡“更法”“改革”,批评清王朝的,洋溢着爱国热情。

《己亥杂诗》共三百一十五首,或议时政,或述见闻,或思往事,题材十分广泛,内容复杂,大多借题发挥,抨击。龚自珍生活在前夕。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,主张改革内政,抵抗外国侵略。

《己亥杂诗》中的批判、呼唤、期望,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、命运的爱国,写出了作者对清朝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,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,表达了变革的强烈愿望。《己亥杂诗》多用象征隐喻,想象丰富、奇特,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。

己亥杂诗·其五

龚自珍 〔清代〕

浩荡离愁白日斜,吟鞭东指即天涯。

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

全诗:青山处处埋忠骨, 何须马革裹尸还。 落红不是无情物, 化作春泥更护花。

作者:龚自珍

朝代:清代

出处:《已亥杂诗之一》

释义:将士英勇阵亡在外,青山连绵,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,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?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,它却不是无情之物,化成了泥土,培育着明年的花。

扩展资料:

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”

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“男儿要当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?”

马援是东汉名将。他年轻时当官。有一次,他放走了一个囚犯。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。汉光武帝时,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。他抗匈奴伐交趾,屡建战功。光武帝封他为“伏波将军”。

不久,“威武将军”刘尚在贵州阵亡。消息传来,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。马援年过花甲,却自愿请求出征。他说:“好男儿为国远征,以马革裹尸还葬!”他出兵贵州,勇挫敌兵,后来不幸病在战场。

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,因而有了《已亥杂诗之一》中的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”的名句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17376316371@163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联系我们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