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 > 必去景点 >

水经注描写拒马河 《水经注》中描写拒马河的段落

拒马河 及其源头

拒马河,发源于河北省涞源县城南与城东。其中涞水源——北海泉,位于县城东关村;易水源——南关泉,位于县城南关村;拒马源——旗(七)山泉,位于县城南的旗(七)山脚下。可谓,涞源县城地下有水源,大量泉水从县城一带冒出地面,有的不断冒泡,称"珍珠泉";有的细沙翻涌,称"翻沙泉";有的随手刨坑即涌泉,称"手刨泉",积少成多,集流成河。特别是这三股主要泉水,汇集在城南一里地处,便成了"城市湿地公园"——拒马源。

水经注描写拒马河 《水经注》中描写拒马河的段落水经注描写拒马河 《水经注》中描写拒马河的段落


拒马源北侧高崖上有一泰山宫,院内东南角有一兴文塔。顾名思义,它不是佛塔,是"塔",是"振兴塔"。据说,是实行科举制度年代,铸币作坊为求本地学子中试及第出资兴建的。上留有:"钱坊日铸百万贯,功匠千人若神仙。天宝三载置此塔,不朽不坏与天连。"目的是祈求开文风、平阴阳、驻财源。"泉"通"钱",泉上建塔,塔中供奉水母娘娘,是使财源聚不外流,以利"风生水起"。所以说,兴文塔既是过去的塔,又是现在的风光塔,吸引着人们参观驻足。

有意思的是,南墙外,就有一个一个泉眼,汩汩冒水,翻有细沙,仿佛像蚂蚁窝旁捯出来的细沙一样,如不留神,根本不觉。我蹲在那里看了半天,用手抚去,不紧不慢,依然流出。旁边水里可能泉眼更多,只是不明显看不见而已。联想到"兴文塔"的爱情故事,特写诗一首: "泉眼细沙汩汩流,兴文塔下现源头。凉城几许相思泪,却汇长河入燕州。"

拒马河,《水经注》记:"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。"追溯 历史 ,涞源县,秦置广昌县,隋改飞狐县,属代郡,唐属河东道蔚州,明复设广昌县,三年(1914年),因地处涞水源头,故取涞水源头之意,改为涞源县。涞山一山分七峰,又名"七山"( 现改"旗山")。

拒马河,古称涞水,约在汉时,因水大流急如巨马奔腾,故改名"巨马河"。那么,为什么又叫拒马河了呢?这确实有些传说,而且,版本不一。一种说法,王莽追杀刘秀,眼看就要追上,一股清溪突然流下,挡住了王莽的追路。王莽想法儿过河,又要追上,一股清溪又突然流下,挡住了王莽的追路,几经反复,刘秀才得以解脱。刘秀当了后,想起这段经历,觉得清溪救驾有功,特封清溪,也就是涞水叫拒马河。从此,几经反复的流水,却留下了渡口,一渡、两渡------十渡,一直叫到今日。

一种说法,据《涞水县志》载:"晋刘琨守此以据石勒"。刘琨为晋朝将领,是祖逖的好友,"闻鸡起舞""枕戈待旦"的典故,均出自他们俩。石勒是羯族的将领,当率领十万大军打来时,刘琨利用涞水,截流设障,暗伏许多绊马索,石勒马队过河,刘琨一声炮响,河水湍急而下,水淹马队,加之绊马索困扰,石勒大败。为了纪念这位英雄,从此,老管这条河叫拒马河。

还有一种说法,是民间故事,与太原晋祠"晋水源流"基本雷同,说的也是婆母虐待媳妇,"饮马抽鞭"之事。相对而言,我到比较相信第二种说法,必定是有出处。的《七律.洪都》曾言道:"闻鸡久听南天雨,立马曾挥北地鞭",讲的就是祖逖与刘琨的故事。

拒马河流经易县紫荆关、涞水野三坡、北京房山十渡,每经一地都留下了 历史 典故,都是险要之地。紫荆关:"南阻盘道之峻,北负拒马之渊,近以浮图为门户,远以宣大为藩篱。一关雄踞于中-----屹然为畿辅保障。"紫荆关与居庸关、倒马关齐名,号称"内三关"。 历史 上非常有名,经历过大小战役。如拒马河在此,河宽坡陡,浪高水急,奔流于城北,是御敌于城外的天然屏障。

到了涞水野三坡,拒马河水阔平稳,现已成了游园。年轻人泛筏竹排,撑杆拨水,逆流而上,竹筏、人影、青山、流水,夕阳东照,映入眼帘,彷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,那么诗情画意,那么青春靓丽。

岸边歌舞,更是丰富多彩,三句半、诗朗诵、独唱、男女声合唱,自娱自乐,抒怀,畅谈感想,欢声笑语,生动活泼,一个个真情流露,一个个展现风采,吸引住,那山、那水、那人、那路、那车,把游园推向。我不由书写一诗: "情喧歌舞野三坡,静泛竹排拒马河。融入自然心境远,流连山水感怀多。" 又云: "流水无情拒马河,青山有意野三坡。龙门鱼跃天关渡,峡谷人欢百里歌。"

到了房山的十渡呢?百米一桥,千米一渡,宛如一条蜿蜒的玉带飘然于万山群峰之中,盘旋而下------一渡有一渡的村庄,一渡有一渡的传说,一渡有一渡的 历史 ,一渡有一渡的标识,百里江南,北方胜景,人间仙境,世外桃源,真乃"青山野渡无有我,百里画廊更可人"。我曾写诗赞曰: "拒马弯弯十渡水,牵牛朵朵万峰山。蜿蜒谷壑嶙峋壁,百里画廊峻峭园。"

水是群山的灵魂,水是众峰的伙伴,水开山劈路,水割峰断岩,势不可挡,形成了一条千年的河谷,这就是拒马河描绘的一处处美景。

九口2021-3-11

为什么叫拒马河

水经注载:“拒马河源于代郡广昌县涞山”。即现在的涞源县。为什么叫拒马河呢?《涞水县志》载:“晋刘琨守此以拒石勒”。刘琨是晋朝将领、诗人,字越石,河北安国人,少时与祖逖为友。祖逖,字士雅,也是晋朝将领,河北涞水县人。据《晋书祖逖传》说:“祖逖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,晴好绸缪,共被同寝。中夜闻荒鸡鸣,蹴琨觉曰:‘此非 恶声也,因起舞。’”“闻鸡起舞”这一成语即由此而来。

石勒羯族将领,在公元308年至318年,曾率十万大军从太行山区攻掠河北内地。 抗拒入侵兵马。因此,这条河流被称为“拒马河"。

用一句话概括拒马河的基本情况

用一句话概括拒马河的基本情况为:拒马河是河北省内惟一一条长年不断的河流,为北京市水系之一,大清河支流。

拒马河发源于河北省涞源县西北太行山麓,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套港村入市界,流经十渡风景区、张坊镇、南尚乐乡。在张坊镇张坊村分为南北两支。北支为北拒马河,流经南尚乐乡,于二合庄村东出市境,至东茨村以下称白沟河,在白沟镇与南拒马河汇合入大清河。

拒马河:《水经注》记:“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”。涞源曾名广昌县隶代郡,涞山一山分七峰,又名“七山”。《广昌县志》中说:“拒马河源,在县城南半里,出七山下”。拒马河古称涞水,约在汉时,改称“巨马”,有水大流急如巨马奔腾之意。

拒马河原名涞水河,发源于太行山深处河北省涞源县境内,有二源的说法,一源在涞源县城泰山庙前古塔下,一源在县城南约两公里的七山下,到县城东南汇合,一路蜿蜒,淌进华北明珠白洋淀,终流入渤海的怀抱。

在河北省地图上,东经115度25分,北纬39度42分的地方有一条回旋曲折的河流,它就是拒马河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17376316371@163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联系我们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